作者:張婳婳
覺民先生大鑒:
久慕芳范,未親眉宇。
風傳花信,雨濯春塵。迎著春光灑灑,榮澤華夏大地,再次翻閱《與妻書》,吾感受到筆墨中的字字千鈞,句句滾燙。心潮澎湃之際,吾提筆寫下此信。
百年已去,方巾上的真情仍清晰可見:是“淚珠和筆墨齊下”的哀慟難言;是“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祝福;是“不信有鬼卻望其真有”徘徊于理性與愛的掙扎。先生在真摯的愛情宣言中,達成“小愛”與“大義”的平衡。真正令《與妻書》廣為流傳,成為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的原因,吾想必然不是作為革命者的神化,而是面對矛盾與抉擇時“英雄有情”的世俗化。
風華正茂之時執(zhí)筆落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對時局的清晰認知讓先生決意投身革命。黃花崗起義迫在眉睫,可起義已失先機,同僚放棄起事,吾曾不解先生歸屬的黃興一路為何面對這必死的局面,仍要白白送命呢?但先生給出了答案:“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痹谄鹆x的十來年前,譚嗣同也因“變法需流血犧牲”慨然赴死。但在讀過《與妻書》后,吾想對妻子無法割舍的愛與“為天下人謀永?!钡男拍钜苍谮ぺぶ兄沃壬?,咬著牙,往前進一步,再進一步。又逢春,三坊七巷里那株臘梅年復一年燦燦爛爛地怒放,暗香浮動間,勾勒出先生與夫人雙宿雙棲的佳影。含苞待放的不止是花蕊,亦是先生的殷殷期盼,更是朵朵天下真情。
依小輩拙見,國難當頭,以死殉國需要巨大的勇氣,逃避茍活是更為普遍的選擇。先生受忠孝價值觀的耳濡目染,又受革命新思的熏陶漸染,難免承受內心的煎熬之苦?;蛟S先生誦讀過孔丘的“天下有道,丘不與易”,或許先生會想起子美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或許先生懷揣著蘇洵的“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無論如何,最后先生都射出了這發(fā)不容回頭的箭。值得慶幸的是,灑下的熱血的的確確地沃了中華,感染同儕;值得慶幸的是,當年的愿景真真切切地成了真,激勵后生。
今日中國如先生所愿,強而不凌弱,遍地是民主自由。中國造重器、揚文化、探蒼穹、潛海淵,昂昂然立于世界之林,民族復興在即,不可不謂之大國。在世界格局中,吾國以友好姿態(tài),與諸國共同發(fā)展,面對美帝的宣戰(zhàn)也有反抗的勇氣,一展大國風范。與此同時,這片土地上不僅僅是先生設想的“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這世上還有著千千萬萬名“意洞”:扶貧干部“俯身為孺子?!?,致小康、添幸福;法律工作者“法繩準天下”,護公平、全正義;邊疆戰(zhàn)士“清澈之愛只為國”,戍邊疆、保平安。在未來,吾亦會成為萬千“意洞”中的一員,踵武前賢,賡續(xù)家國薪火,勇?lián)鷷r代使命,以赤誠之心報效祖國。
又是清明雨紛紛,奠祖之余,國人緬懷先烈,追懷歷史。每一個國人都對歷史抱有溫情與記憶。勿忘歷史,不是浮于表面的墓前鮮花,是回望來時,指導今日,眺望未來。此刻燈火萬家城四畔,春風送暖,且讓春風送去問候,慰先生泉下有知。臨潁依依,不盡欲白。
后學謹啟
乙巳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