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魚名(721—783)別名川邊大臣,是藤原北家始祖藤原房前的第五子,母親為片野朝臣之女。藤原魚名最終官至正二位左大臣,是奈良時代一位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
天平二十年(748)二月,魚名被敘任為從五位下,并補授侍從之職。天平勝寶初年,宇佐大神的神諭降臨,指示人們應(yīng)該將神祇迎至京師。魚名與石川年足被選為迎神使,共同承擔起奉神輿入京的任務(wù)。
天平勝寶九年(757)五月,大納言藤原仲麻呂被任命為紫微內(nèi)相,魚名晉升為從五位上。天平寶字二年(758)四月,魚名擔任備中守。次年六月,魚名升至正五位上。同年十一月,魚名擔任上總守。天平寶字五年(761)正月,魚名升至從四位下。在淳仁天皇統(tǒng)治時期,魚名贏得了朝廷的賞識與重用,官階也隨之不斷晉升。
在天平寶字八年(764)發(fā)生的“藤原仲麻呂之亂”中,魚名被認為站在孝謙上皇一邊?!疤僭俾閰沃畞y”平息后,魚名被任命為宮內(nèi)卿。天平神護元年(765)正月,魚名晉升至正四位下。此后,魚名又在天平神護二年(766)晉升為從三位,正式進入公卿行列。神護景云二年(768),魚名被任命為參議。不久又兼任大藏卿、左京大夫等要職。在稱德天皇統(tǒng)治時期,魚名繼續(xù)受到重用。
神護景云四年(770)八月,稱德天皇駕崩后,魚名與藤原永手、藤原宿奈麻呂(藤原良繼)、藤原百川等人一起,擁立天智天皇的孫子白壁王(后來的光仁天皇)為皇太子,并排斥在稱德天皇統(tǒng)治時期掌權(quán)的道鏡和尚。同年十月一日,光仁天皇即位,并于當天改年號為寶龜。在光仁天皇即位當日舉行的論功行賞中,魚名的兄長左大臣藤原永手升至正一位,魚名與大中臣清麻呂、文室大市、石川豐成、藤原良繼被授予正三位。
寶龜二年(771),左大臣永手去世,右大臣吉備真?zhèn)渫诵?,參議石川豐成、藤原繩麻呂、石上宅嗣晉升為中納言,魚名則從參議一舉晉升為大納言,在光仁天皇的政治體制中迅速嶄露頭角。但是,魚名此次晉升的背后,并非全然依賴于他個人的政治功績與卓越能力,而是植根于藤原氏一族的復(fù)雜博弈之中。藤原氏作為當時日本最具影響力的貴族集團,其內(nèi)部又分為南家、北家、式家與京家四支,彼此間既有緊密的合作,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永手去世后,藤原北家的公卿只剩魚名一人(赴唐未歸的藤原清河除外)。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藤原氏一族的整體利益不受損害,并防止由于權(quán)力過于集中而可能產(chǎn)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朝廷在人事安排上設(shè)法平衡南家、北家及式家之間的力量對比。
在光仁天皇統(tǒng)治前期至中期,朝廷主要由藤原良繼的式家所主導(dǎo)。而在這個政治體制中,魚名作為北家的代表人物,成功地確立了自己穩(wěn)固的政治地位。在此期間,魚名兼任近衛(wèi)大將和中務(wù)卿,并在寶龜八年(777)正月晉升為從二位。另外,同年三月,光仁天皇行幸了大納言魚名的曹司(魚名在宮內(nèi)的住所)。天皇親自拜訪臣下的曹司是不尋常的,這一行為無疑彰顯了光仁天皇對魚名的信任。同年九月,內(nèi)臣良繼去世,魚名在太政官中的影響力和發(fā)言權(quán)迅速增加。他的侄子藤原家依也被任命為參議,進一步鞏固了藤原北家在政治上的地位。寶龜九年(778)三月,魚名被任命為內(nèi)臣,肩負起輔佐天皇、管理國家政務(wù)的重任。光仁天皇對魚名的信任和賞識似乎與日俱增,不久之后,他甚至將內(nèi)臣的官名更改為“忠臣”。
自從魚名被任命為內(nèi)臣之后,在太政官符的宣者中,他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的份額(在能夠確認宣者的十一份太政官符中占了九份),這表明魚名的實際地位超過了太政官的首腦右大臣大中臣清麻呂,主導(dǎo)著當時的政治走向。天應(yīng)元年(781)正月,魚名晉升為正二位,位階上與大中臣清麻呂并列。同年四月,桓武天皇即位。六月,右大臣大中臣清麻呂引退后,魚名升任左大臣,成為太政官之首。
然而,天應(yīng)二年(782)六月,魚名突然被罷免左大臣職務(wù),被迫前往遠離京城的大宰府擔任大宰帥。魚名被罷免的原因錯綜復(fù)雜,不僅涉及天皇權(quán)力的日益專制化,還牽扯到貴族之間的權(quán)力斗爭,以及宮廷內(nèi)部的糾葛等多重因素。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這一事件的背景是桓武天皇致力于推動天皇權(quán)力的專制化?;肝涮旎首鳛槿毡練v史上一位極具雄心的君主,他渴望將權(quán)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擺脫長期以來貴族對皇權(quán)的束縛。而魚名作為當時太政官的首腦,他的立場則與桓武天皇的意圖大相徑庭。他更傾向于維護貴族之間的權(quán)力平衡,防止天皇權(quán)力的過度集中。這種立場上的差異,為魚名被罷免埋下了伏筆。
關(guān)于魚名被罷免的具體原因,雖然史書上并未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從各種說法中窺見一二。
其中一種說法認為,這一事件與藤原魚名的孫女有關(guān)。魚名的孫女(藤原小屎)進入桓武天皇的后宮時,藤原乙牟漏與藤原吉子已經(jīng)與桓武天皇生下皇子。魚名不愿意看到乙牟漏與吉子成為桓武天皇的夫人,因此不顧一切地想要將自己的孫女小屎強加為桓武天皇的夫人,這種行為無疑是對桓武天皇的公然挑釁,加劇了桓武天皇對魚名的不滿。
此外,魚名對藤原種繼的批評態(tài)度可能也是導(dǎo)致他失勢的重要因素之一。種繼是桓武天皇的心腹重臣,他積極參與了遷都的策劃與實施。然而,魚名卻總對種繼持批評態(tài)度。面對魚名的批評,種繼不斷在桓武天皇面前展示自己的忠誠與才干,同時巧妙地利用桓武天皇對魚名日益加深的不滿情緒,策劃并實施了對魚名的降職行動。
在同一年的閏正月,還發(fā)生了一起名為“冰上川繼之亂”的政治事件。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魚名可能參與了“冰上川繼之亂”。
總之,魚名黯然下臺的背后,必定有著復(fù)雜政治斗爭與權(quán)謀交鋒。這一事件,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早先那場被懷疑涉及橘奈良麻呂之變后,被貶謫至大宰府的藤原豐成(同樣是當時的首席公卿)。雖然后世對于魚名下臺這一事件的關(guān)注度相對較低,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無疑是一件足以引起軒然大波的重大事件。
在魚名被降職的同時,他的兒子們鷹取、末茂、真鷲等也紛紛受到牽連,被剝奪了原有的官職。在前往大宰府的途中,魚名因疾病纏身而不得不在攝津停留。朝廷得知此事后,特賜他留在別墅養(yǎng)病,并派遣醫(yī)官為他治療。天應(yīng)三年(783)五月,桓武天皇頒布詔書,將病中魚名召回平城京。同年七月二十五日,魚名終因病情惡化而離開人世,享年六十三歲。
魚名死后不久,桓武天皇又頒布一道詔書:“疇庸敘功,彰于舊典,赦過宥罪,著自前經(jīng)。故大宰帥正二位藤原朝臣魚名,乃祖乃父,世著茂功。或盡忠義而事君,或宣風猷以伏時。言念于此,無忘于懷。今故贈以本官,酬其先功。”與此同時,桓武天皇還焚燒了有關(guān)免職左大臣的詔書和官符,恢復(fù)了他的名譽。
魚名共有五子,分別為鷹取、鷲取、末茂、藤成和真鷺。鷹取官至正四位下的侍從,因受父親影響,左遷至石見介。不久便接到天皇的敕令還朝,并晉升為左京大夫。鷲取官至從五位上中務(wù)大輔。末茂曾任中衛(wèi)少將,因受父親牽連而左遷土佐介。經(jīng)過赦免后,他擔任伊豫守。然而,末茂再次因事獲罪,被貶至日向介,但又一次被赦免。最終,他官至從五位上內(nèi)匠頭。藤成雖然口吃,但很有才干。他歷任內(nèi)外要職,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恪盡職守,最終官至從四位下伊勢守。真鷺自從敘從五位下起,便隨魚名赴大宰府。后被召回京城,擔任大學頭。此后,他又歷任伯耆守、右少辨等要職,直至擔任大宰大貳。
參考文獻:
黒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新訂増補國史大系?続日本紀》,吉川弘文館1984年版。
黒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新訂増補國史大系?尊卑分脈》,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
黒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新訂増補國史大系?類聚國史》,吉川弘文館1981年版。
木本好信:《稱徳朝までの藤原魚名について》,《史聚》(46),2013。
木本好信:《光仁朝以降の藤原魚名について》,《甲子園短期大學紀要》32,2014年。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七
https://miko.org/~uraki/kuon/furu/text/dainihonsi/dns120.htm#03
Weblio 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