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永久在线播放,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97在线国内在线观看视频,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文章  >>  正文
陳耀輝:清明
2024年04月07日

北方人過清明節(jié),總覺得有點兒不在狀態(tài)?!昂糜曛獣r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春雨潤物,生機發(fā)動,人們的心情本該和杜甫一樣喜悅,又如何能找到“斷魂”的感覺呢?

清明不像除夕、重陽可以互??鞓?,也不像端午可以問候安康,那么我們到底該用什么樣的心情、營造什么樣的氣氛,去選擇清明節(jié)的正確打開方式呢?去處有疑問,來處是答案。就像愛國青年重走紅軍長征路一樣,只有尋根溯源,格物致知,探索它的源流枝節(jié),才能發(fā)現(xiàn)清明節(jié)的本來面目,以及它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碧拼拍恋摹肚迕鳌愤@首詩,就像一個封存著陳年醇釀的精美瓷瓶,在歷史的江河中,漂流了千年之久,為神州大地暮春三月的清明時節(jié),點染了無法消褪的憂郁色彩。“欲開未開花,半陰半晴天?!保ǘ拍痢洞喝詹枭讲〔伙嬀埔虺寿e客》)在小杜的眼里心頭,清明多半是這個光景,就像他的英發(fā)俊爽然而功業(yè)未成的人生一樣。

北宋的晏殊心目中的清明,卻又是另一番景象:“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保ā镀脐囎印罚┨旃饷髅模宋镉崎e,而且貴在干爽。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這一固定思維模式的反面例證,并由此推定,多雨并非清明的恒穩(wěn)征候。

可是,當我們仔細品味相隔百年的兩位文壇巨匠的字句,又覺得晏殊沉湎的況味之中,似乎少了點兒什么?;蛟S“杏花村”的綿柔芬芳,還是從杜牧的酒瓶里,透了出來。天地有陰也有陽,季節(jié)有春夏也有秋冬,人生有歡喜也有愁悶,這才是世相。清明,或許就是多姿多彩又多感的時節(jié),百味協(xié)調(diào),生機油然。

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一,公歷4月5日前后,我國各地的山山水水,就像是從乍暖還寒的料峭早春之中,徹徹底底地暖透了身心,爽爽快快地蘇醒過來,用彌漫于天地之間的柔情,迎接“清明”這個萬物奮發(fā)的時間節(jié)點。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保ㄍ蹙S《寒食城東即事》)“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保ㄌK軾《東欄梨花》)廣袤的中華大地上,黃河中下游流域,柳棉如雪,繁花似錦。處于北溫帶的省份,冰河泛波,柳條放青,小草發(fā)芽。鮮潔清新的風光物態(tài),從江南到塞外,悄然彌漫起來。繁盛的景象,在人們喜悅的目光中,漸次展開。

南國的晚春,山色空濛,水光瀲滟,平蕪遠樹之間,亭臺樓閣之側(cè),處處如煙的勝境,牽動著紛飛的意緒。

北方的三月,杏蕾初滿,柳芽欲吐,潛鱗追逐暖陽,飛羽承受熏風,行人換上了輕裝,洋溢著盛會的情致。

這就是清明,天朗氣清,萬物繁生??諝飧儍?,物色更溫柔,陽光更明媚。

“清明”作為漢語詞匯最早見于《詩經(jīng)》。“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清明”在詩中的意思相當于“治平”,國家政治有法度有條有理的樣子?!懊鳌痹谶@里的讀音,依據(jù)宋代吳棫的《韻補》,應(yīng)該是“謨郞切(讀如忙)”。《韻補》例舉了《尚書》中的“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書·益稷》)、《楚辭》中的“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余馬兮安驅(qū),夜皎皎兮既明?!保ā冻o·九歌》)明、良、康、方、桑應(yīng)該是押韻的,這就是佐證。我們對“明”字的這個讀音,也應(yīng)該表示認同,縱觀此后兩千多年的歷史,大家也確實看到了,清明很忙。除此以外,“明”的字音都與現(xiàn)代漢語讀法一致。

“清明”還有“清澈明凈”“精神清朗”“天氣晴朗”等意思。而最為顯著的含義,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清明”。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古人的偉大發(fā)明。早在商朝時期,我們的先民就能夠利用土圭測量日影,以此確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這四個最重要的節(jié)氣。所謂土圭,就是在地上直立一根桿子,以此觀察日影的長短。“土”近乎“簡陋”的意思,因為這個辦法確實非常簡單。周朝時,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jié)點。到秦末漢初,二十四節(jié)氣確立完備。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中開始明確提出二十四節(jié)氣的概念。公元前104年,漢武帝任命鄧平等人,召集全國天文學家,商榷制定《太初歷》,把二十四節(jié)氣正式編入國家歷法。

《史記·歷書》中記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作為節(jié)令稱謂,大約在東周到秦末漢初這段時間。有官方正式認定并載入史冊,則是從武帝時期的《太初歷》開始。

1935年之前,“清明”只是節(jié)氣名稱,從來沒有可與端午、重陽等節(jié)日地位等同的“清明節(jié)”。直至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確規(guī)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

2007年12月7日,國務(wù)院規(guī)定“清明節(jié)”也就是農(nóng)歷清明當日放假1天。2008年,清明節(jié)正式成為法定節(jié)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把假期改為三天。假期的長短,與節(jié)日地位的輕重成正比。

支脈融會,時代貫通,那些從古到今與清明相關(guān)的時刻,以及相關(guān)的民生鏡像,終于綰結(jié)起來,形成一條串聯(lián)中國風情的主線。這就是“清明節(jié)”的由來。

現(xiàn)代清明節(jié)的習俗,主要有上巳、寒食兩個源頭,而上巳節(jié)的歷史最為悠遠。

上巳節(jié),又稱三月三,至今仍是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沿襲不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紀日法,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被稱為上巳。兩漢的儒家學者認為,周王朝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周禮·春官》)的禮儀制度。東漢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中的這句話做了注解:“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保ā吨芏Y注疏》)

《詩經(jīng)》里面有一首《國風·鄭風· 溱洧》,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一段女追男的情節(jié)。伶牙俐齒的女孩子,在三月上巳這一天,成功說服初次見面的憨厚青年,一起去河邊游玩,由最初的客客氣氣,迅速發(fā)展成親親密密。詩經(jīng)時代的古人,情商智商,都不遜色于現(xiàn)代人。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沈約撰寫的《宋書》,引用了漢初的韓嬰為《詩經(jīng)》做的注:“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秉蘭草,拂不祥。”這是可以讓現(xiàn)代人注目觀賞的、定格在上古優(yōu)美詩句里的、三月上巳的旖旎風情。

對于有抱負的士大夫而言,上巳又不完全是一場熱鬧的集會,更是一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人生態(tài)度??鬃釉?jīng)讓每個學生暢談自己的志向,他的弟子曾皙這樣說:暮春三月,春裝縫制完畢,約上五六個成年朋友,帶上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邊洗洗澡,再到求雨的高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謠往回走。傳承西周的禮儀一直都是儒家的夢想,春裝意味著農(nóng)桑經(jīng)濟的正常,悠然的生活則說明天下太平?jīng)]有戰(zhàn)亂和災(zāi)疫,而這一切又體現(xiàn)了儒者美好的情操。所以孔子對曾皙的人生追求,大加贊賞,甚至表示“和我想的一樣??!”

《后漢書》里又說到了漢朝人過節(jié)的一個情景:“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睎|西流向的江河,基本屬于主體水系,水神的地位更高一些,因此成為祈福儀式的首選。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要在上巳這一天,奔赴當?shù)氐拇蠼蠛?,洗滌身體上的污垢,祛除疾病,實現(xiàn)純潔的最高境界。這也就是鄭玄所說的“水上之類”。而鄭玄所說的“釁浴”,又反映了另一種現(xiàn)象,有一些沐浴的方式,是仿照用人畜的鮮血涂抹鐘鼓,不太像是美容健身的心態(tài),更像一種原始的宗教儀式。即使在同一個時代,同樣的風俗,不同的人做起來,也呈現(xiàn)著不一樣的風情。

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jié)的時間被固定到三月初三。求神祈福的嚴肅性、在身體上的各種涂抹,從這個時候起,幾乎完全被水邊的宴樂、郊外春游、青年男女的集會所取代。從前的那些“務(wù)實”的古老風俗,順應(yīng)了人性對歡樂的需求,也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漸漸地被娛樂化了。名義上還是“祓禊”“修禊”,內(nèi)容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

上巳節(jié)最值得一提的娛樂活動是“曲水流觴”,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曲水流觴”是王羲之參與的蘭亭集會。人工修筑的曲曲折折的小渠,從豐沛的溪流引水,有專人將酒杯、瓜果之類從上游放下,任其漂流。眾人的座位參差錯落排列水邊,漂流過來的酒杯伸手可取。大家一邊飲酒,一邊吟詩作賦歡笑言談,一邊觀賞附近的山光水色。“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人與自然、風俗與文化,已經(jīng)達成最美妙的契合。王羲之受命作序,即興揮毫,天資靈感、環(huán)境稟賦,全部匯入他的筆端,因此留下了古往今來最美的行書。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保ǘ鸥Α尔惾诵小罚┰谔拼?,上巳節(jié)很受重視,修禊儀式、郊游踏青、水邊宴飲,都是重要的娛樂項目。從宮廷到山野,從皇帝到平民,每逢三月三日,就像接到了統(tǒng)一的號令,每個人都會熱情洋溢起來。

從宋朝開始,作為漢民族的上巳,個別習俗雖有延續(xù),要么是少數(shù)人的愛好,要么是臨時起意,聊復爾爾,再也沒有先秦與漢唐的盛況了。

“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保f應(yīng)物《寒食》)關(guān)于寒食節(jié)的起源,在邏輯上,可以推斷為周王朝的防火制度。在感情上,中國人更愿意接受介之推的故事。

介之推的故事有幾種版本,其中《介之推不言祿》是正史《左傳》里的名篇,說的是晉國公子重耳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歸國即位,史稱晉文公,是很有作為的一代霸主。他歸國之初,賞賜曾經(jīng)共患難的隨從大臣,唯有介之推對自己的奉獻閉口不談,因此他也就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待遇。按《左傳》的說法,“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彼自捳f,寧落一屯莫落一鄰,重耳偏偏把一個功臣給忘到腦后去了。介之推難免有些情緒,回家之后跟老母親說起此事,在母親的啟發(fā)之下,介之推想明白了,重耳貴為王儲,歸國即位理所當然,并不是臣下能夠左右的事情,大家為此爭功是可恥的,自己雖然不爭,心里畢竟沒有做到完全放下,推究起來也不光彩。于是就帶著老母親,到綿上這個地方,在深山里隱居起來,至死都沒有出山。晉文公得知此事,十分自責,就把綿上的田產(chǎn)作為祭奠的封地,用來銘記自己的過錯,表彰介之推患難與共的功勞和廉潔正直的美德。

還有一種傳說,公子重耳流亡時候,因為沒有食物即將餓死,介之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烤熟了獻給主君,公子重耳為此感激涕零。介之推逃入綿山之后,晉文公因為找不到介之推,萬分焦急,有人給他出主意說,只要放火燒山,介之推總不能讓自己和母親燒死,就會自己出來了。晉文公信了這人的話,沒想到放火之后,整個山林焚燒殆盡,介之推也沒有現(xiàn)身,最后在一株燒焦的柳樹下面,發(fā)現(xiàn)了介之推母子的骸骨。晉文公非常傷心,把他們母子葬于綿山,修建祠廟,并下令在介之推遇難的這一天,禁止用火,舉國寒食。

《后漢書·周舉傳》中記載,周舉任并州刺史時,太原郡內(nèi),有介之推焚骸、龍禁之忌等舊俗,人們都說神靈不喜歡看到火光,因此各家百姓都不敢提生火做飯,要吃一個月的冷食。體弱者往往因此生病死亡,周舉果斷采取措施,移風易俗,把禁火時間改為三天。

當?shù)厝耸冀K認為,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也是寒食節(jié)這一天必須掃墓祭祖的原因。寒食節(ji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文化內(nèi)涵,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介之推為人的忠貞、誠摯、無私,個人品質(zhì)的高潔,始終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他不再是一個傳說,實際上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無法磨滅的精神象征。對介之推的紀念,就是對高尚道德情操的崇敬。后人也將從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中,感悟為人處世的方法,學會如何對待感情和利益,懂得體察別人的內(nèi)心。

關(guān)于寒食的另一個“合乎邏輯”的說法,也有積極的意義?!吨芏Y》中記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被鸾睦碛墒恰盀榧敬簩⒊龌鹨?,火禁,謂用火之處及備風燥。”“出火”是按照當時古人觀測到的天文現(xiàn)象,“三月昏時,大辰星在卯南見,是火星出?!被鹦浅鼍腿菀装l(fā)生火災(zāi),所以要禁火。這是古代春分時候禁火的制度,三月發(fā)現(xiàn)火星異動,負責掌管火種的官員,就要搖著木鐸,提醒居民,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是古人的防火意識。

其實,古代的寒食風俗,從它產(chǎn)生的時候開始,在人們的意識之中,就包含著兩個觀念:緬懷先賢,注意安全。

由于寒食時間跨度太大,乃至于影響到生命健康,從魏晉時期開始,國家就頻頻發(fā)布敕令,嚴加限制。

因為寒食與清明只相隔一天,為了淡化寒食節(jié)中的陋俗,到了唐代開元年間,敕令“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年間又發(fā)布政令,“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钡搅素懺?,國家明確規(guī)定,寒食和清明,參照元日節(jié),前后各給三天假期。至此,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合二為一,寒食節(jié)的內(nèi)容,除了祭掃之外,其他部分多半已經(jīng)名存實亡。換句話說,在這段時間吃低溫食物,都屬于個人興趣,不再是傳統(tǒng)規(guī)矩。

從寒食風俗的變遷過程中,也可以總結(jié)出這樣的歷史規(guī)律:對人民有益的,必然興旺;對人民有害的,終將消亡。

唐宋以后的清明節(jié),不但取代了上巳和寒食,而且兼收并蓄了這兩個節(jié)日的所有內(nèi)容,雖然尚未出現(xiàn)“法定”的清明節(jié),然而作為源頭的舊俗,基本上被邊緣化了?!皷|風節(jié)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保◤埣断餐跗鹗汤煞烹骸罚吣埂⑻で?、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種樹,差不多都是清明該做的事情?!扒顼L吹柳絮,新火起廚煙?!保ㄙZ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一切都是屬于清明的風景。

如果從美學的視角審視古代文化,還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越古老越不常見,有時候反而讓人悠然神往,就像今天的人們,被現(xiàn)實生活圍困得太久,越來越惦念傳統(tǒng)風俗一樣。曲水流觴,禁火取火,想象之中,仿佛鑒賞陳年的普洱,拂面的古風,悄然吹送著來自悠遠時空的芬芳。即便是宋朝的蘇軾,或許也有過類似的意想。

蘇軾被貶謫到黃州的第三年,也是一個季春三月,他度過了一個最心酸也最珍貴的寒食節(jié)。這天,他寫了兩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作為唐宋文壇巨匠,蘇軾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兩首《寒食詩》,寫盡了人間苦楚,也彰顯了他奇?zhèn)ス妍惖奈墓P。他親筆書寫的詩稿,一氣呵成的行書,從凄楚蒼涼的境遇中超脫出來,驚鴻游龍一般,恣意揮灑,飛騰變化,又始終保持著溫潤與高雅。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寒食帖》,九百多年以來,即便是觀賞其拓片,仍然可以感受到,如玉君子高賢大德內(nèi)在精神的光芒,讓人驚艷,讓人感嘆,讓人不忍碰觸。這就是蘇軾的力量,飽蘸英雄血淚,給漸趨冷淡的寒食,打上了一縷溫暖明媚的陽光,再也無法移開代代后人的視線。

萬物的盛衰,雖說是修短隨化,卻也未必終歸于盡??傆心撤N精神,就像熠熠的星辰,永恒地存在著,等待某一次不經(jīng)意間欣然偶遇的人。一如王羲之、蘇軾在中華文化的天空,留下的璀璨痕跡。

上巳節(jié)的淡出,寒食節(jié)的融入,清明這個節(jié)令,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先秦至今的文化景觀,獨樹一幟的清明,該怎樣去實現(xiàn)最好的揚棄和包容呢?從遠古到當代,圍繞著清明節(jié)的文化習俗,有變遷也有綿延,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流?!扒宕o盡時,學者有常態(tài)”,中國人的清明節(jié),有哀思,也有歡笑。有緬懷,也有展望。寄托了一己的康樂,也有關(guān)乎國家天下的夢想。

美好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傳統(tǒng)的風俗放射出新的光彩。只要我們夠努力,只要我們夠珍惜,一切祈愿,都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呂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