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作為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并不生長在中國的土地上,但中國文化史上卻出現了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關于獅子的文化藝術同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龍、鳳、麒麟等圖騰動物一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那么,這種產自異域的猛獸在中國為什么會變成瑞獸,并最終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呢?
從猛獸到瑞獸
獅子是食肉目、貓科大型猛獸,其故鄉(xiāng)在非洲、南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qū),被稱為“百獸之王”。雌獅和雄獅在體型和外貌上的差別較大。雄獅披著長而蓬松的鬃毛,吼聲洪亮,威風凜凜;雌獅體型小于雄獅,頭上無鬃毛,吼聲較小,這是真實獅子的形象。
獅子在生長繁衍地普遍受到人們的崇拜和熱愛,在雕塑和繪畫等作品中多有表現。總的來說,主要有兩種形象:一種是在自然界中兇猛獅子形象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與表現的真實形象;另一種是把獅子與人和圖騰結合在一起進行創(chuàng)作與表現的虛幻形象。
古埃及既有表現獅子真實形象的作品,又有獅身人面和人身獅面等表現獅子神化形象的作品。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亞述和波斯等地,有許多刻畫真實獅子的石雕和青銅工藝作品。古印度有以阿育王的獅形石柱頭為代表的石雕獅子形象。古希臘雖不是獅子的原產地,但通過與埃及、亞述和敘利亞等國家和地區(qū)進行貿易交往,出現了獅身人面像以及人與獅子搏斗畫面等為代表的獅子形象。
中國的許多古籍中有獅子的相關記載,但缺乏真實依據。一般認為,獅子是在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后,作為貢品正式踏上中國大地。獅子傳入中國后,由于數量有限,普通百姓根本見不到。然而,人們對異域猛獸獅子卻投注了極大的好奇和興趣。
沒有見過真實獅子的匠人們,根據書籍中的記載、傳聞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虎、狗等動物的形態(tài)與形狀,發(fā)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進行理想化、民族化的創(chuàng)作,這樣塑造出來的獅子形象和真實的獅子就存在很大的差異,變成了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祥瑞之獸”。
歷代獅子形象的變化
兩漢和南北朝時期,從文獻記載和已發(fā)現的實物資料來看,獅子的形象還比較少見,主要以石獅的形式出現。兩漢時期的石獅以立式走狀為主,只有少數為蹲坐式,運動感較強,一般不分雌雄。從石獅的形體和所放位置來看,其功能主要是用來鎮(zhèn)守陵墓,驅魔辟邪。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石獅依舊主要出現在陵墓中,其軀體更大,氣勢也越來越恢宏,造型上趨向寫實,已經分出雌雄;北朝的獅子則深受外來佛教藝術的影響,大多集中出現在佛教的石窟中,以配角身份蜷曲蹲伏在佛座前面,形成介于西方寫實獅子和漢代傳統(tǒng)獅子之間的獨特風格。
隋唐時期,尤其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期間,國力強盛,人民富足,絲綢之路繁榮活躍,中外交往日益頻繁,西域獅子不斷傳入中國。在借鑒真實獅子的部分形象,并融合傳統(tǒng)獅子造型的基礎上,唐代石獅的形象具有清新、活躍、雍容、大氣的特色,充滿著濃厚的現實生活氣息和激昂的精神氣魄。此外,用獅子作為印染、紡織、陶瓷、金屬等工藝品上的裝飾逐漸普及開來。五代十國時期,大型陵墓和建筑不再出現,獅子雕塑數量大為減少,出現了以鐵制材料為代表的鐵獅子形象。我國現存年代最久、形體最大的“滄州鐵獅”就是五代后周時期的作品。
宋元時期,獅子形象仍以帝王陵墓雕刻為主,石獅的造型大多為方形,追求的效果是裝飾性,脖頸上大多佩戴有項飾。宋元時期的獅子顯得較為溫順,在氣勢上不及唐朝獅子威武,同時作為裝飾性題材向建筑領域發(fā)展,在宮殿、寺塔、宅第、橋梁等,均可見已經走向世俗化的獅子形象。被稱為“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橋上,便刻有多尊形態(tài)無一雷同的獅子。
明清時期,獅子又恢復了盛唐時期的那種雄邁威武的形象,在許多宮殿、園林、官署、寺廟中,無不列置獅子雕塑。故宮博物院內的六對銅獅子便是這類雕刻藝術的代表。與此同時,伴隨著世俗化和商品化的潮流,獅子的形象開始沿著人們喜好的方向發(fā)展。一方面,宮廷獅子做工精巧、裝飾華麗、用材高貴;另一方面,民間獅子充滿了生活氣息,使用與欣賞并重。此外,還出現了南、北地域上的差別。一般來說,南方獅子細膩華麗、玲瓏纖巧;北方獅子古樸雄偉、豪邁剽悍。
進入近代以后,西方的獅子藝術隨著鴉片和其他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真實的猛獸獅子造型很快贏得了人們的關注與青睞。然而,獅子自從傳入我國并被賦予瑞獸的寓意之后,經過千年的傳承,已經成為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十分受歡迎的藝術形象之一。
獅子形象與中外交流史
獅子傳入中國以及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獅子文化”,要歸功于中外交流。可以說,獅子文化是在廣泛吸收和包容了本國各民族文化并借鑒了國外文化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
獅子文化始于漢代溝通了中國與中亞各地的關系之后。南北朝時期是獅子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成為中西文化融匯的典范。
隋唐時期,在漢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實現了文化的大一統(tǒng),中外交往空前活躍,西域的獅子及其藝術形象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同時中國的獅子形象也傳到了異國他邦,中國的獅子文化日趨成熟。
宋元時期,由于經濟中心南移,以及航海術、造船業(yè)、指南針的發(fā)展和應用,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等地,既是貿易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中國的獅子藝術品與獅子文化隨著出口貿易物品也流傳到了東南亞各國及印度洋諸國。
明清時期,中外交往不斷加強,中國獅子的民族化基本定型,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且在民間得到普及。大批到南洋定居的華僑,紛紛在顯著的地方設置石獅,以其作為展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海外,受中國獅子文化影響最深遠的是日本。而獅子舞更成為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最常見的一種舞蹈形式流傳至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琉球的獅子文化。琉球,就是現在的日本沖繩。沖繩日語名稱的“シーサー(shisa)”便是由琉球方言“獅子”的發(fā)音而來。沖繩獅子是從福建傳過去的,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最早用于鎮(zhèn)風祈福。如今,在沖繩,獅子的形象無處不在,幾乎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梢哉f,獅子已經成為沖繩人生活的一部分,獅子文化已經成為沖繩最具標志性的文化符號。
總之,來自異域的獅子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后,其形象經過不斷演變,成功化作文化符號深入中國人的內心與生活,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和中外跨文化互動與友好往來的見證。
(本文發(fā)表于《學習時報》2022年2月1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