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廊坊建市30周年,想起我十幾年前在《大北京地理趣談》里寫的一篇文章:廊坊為何如此年輕?
1999年,是廊坊市建市十周年,那時候我還在上大學,回家的時候看到了滿大街“慶?!钡臉苏Z,這讓我覺得很奇怪,這個城市怎么這么年輕?雖然,后來我知道了這個“建市十周年”指的是廊坊從地區(qū)變成地級市,這是中國特有的行政變遷。但問題是,資料顯示廊坊直到1951年才成為縣級行政中心鎮(zhèn),1981年才成為縣級市。這么短的建城史和它的地理位置、歷史記載都是有沖突的。
現(xiàn)在關于廊坊的歷史描述告訴我們,廊坊的歷史很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4000多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jīng)安墟”,這里的安墟就是廊坊的前身就是安次,廊坊的建置沿革也可以循“安次”歷史上溯。最早在公元前206年,西漢政府在渤??ぴO立了安次縣,其故城就在今天廊坊西環(huán)路的古縣村。那么又是什么讓這個城市反復變遷,直到解放后,才重新走向建城的歷史呢?
大水淹了老安次縣
《廊坊市志》對廊坊歷史的綜合描述是:“現(xiàn)境域夏商處冀州之地,戰(zhàn)國秦漢于薊燕之野,晉唐屬幽州之域,元明清為京畿要沖”。通過對廊坊建制的歷史,我發(fā)現(xiàn),在安次設縣后,歷經(jīng)朝代變遷,安次(亦或東安)的地名一直變化不大,但縣城地址卻幾經(jīng)變遷。這和安次賴以生存的永定河水系有很大關系。在古代,城市的發(fā)展離不開河流,所以縣城選址一般在河流附近,但永定河在歷史上又多次泛濫和變道,這使得安次縣城不得不多次被毀又隨之遷址。直到公元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因永定河水患, 縣址從舊州(今天廊坊西部)遷至常伯鄉(xiāng)張李店(今天廊坊南部仇莊光榮村)。這次搬遷后,安次縣城穩(wěn)定和發(fā)展了600年,這么長的時間,也應該建成了一座古城。
1948年底安次解放,全縣轄11個區(qū)一個鎮(zhèn),412個村,1949年合并為8個區(qū)。沒想到l950年,永定河又發(fā)了一次大水,老安次縣被洪水淹沒,縣址就此北遷20公里,遷到了鐵路邊那個已經(jīng)很有名氣的小鎮(zhèn)——廊坊。
鐵路成就廊坊鎮(zhèn)
“廊坊”一詞的來源有兩中說法:一說“瑯琺寺”、一說“侍郎房”。我覺得后者更為可信。北宋丞相呂端為安次人,其父呂植官拜侍郎,在安次縣內(nèi)的呂植住宅被人們稱為“侍郎房”,簡稱“郎房”;京山鐵路設站時,將站名寫為“廊房”;解放后統(tǒng)一寫為“廊坊”。
直到,十九世紀末廊坊還是安次縣管轄下一個偏僻的小村,說它偏僻,是因為當時的廊坊雖然在方位上地處京津中樞,但當時京津之間的交通線并不經(jīng)過廊坊,而是沿著運河走北京-通州-武清-天津一線。安次縣城也建在廊坊向南20公里的的永定河邊。這是一個交通不便之地。
改變廊坊近代命運的第一次機會到了。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鐵路正好途徑廊坊,并在此設站,之后才漸成發(fā)展成集鎮(zhèn),成為近代廊坊發(fā)展的開端。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lián)軍由天津大沽口登陸,沿京山線向北京進犯,在廊坊-落垡一帶的鐵路沿線遭受義和團的反擊,在廊坊火車站附近發(fā)生了近代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義和團廊坊大捷事件。這是“廊坊”這兩個字第一次與中國歷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廊坊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今天的“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當時面積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共8條街道,有房屋3000余間,建筑面積約3.6萬平方米。
1949年初廊坊設鎮(zhèn),隸屬安次縣。
廊坊代替安次
1951年,已經(jīng)有600年歷史的安次縣城再次被永定河的洪水無情的淹沒了,縣城需要遷址,最好的選擇就是廊坊鎮(zhèn),廊坊從此成為縣級行政中心。在行政上隸屬于河北省天津?qū)^(qū)。
1966年,河北省省會從天津遷往保定,1968年遷往石家莊,天津恢復直轄市建制,但面積只有現(xiàn)在的市六區(qū)和北辰區(qū)、東麗區(qū)、津南區(qū)、塘沽區(qū)、西青區(qū)(楊柳青)、大港區(qū)等地。1973年,天津?qū)^(qū)的所在地也由以前的楊柳青遷到廊坊,并將專區(qū)改名為廊坊地區(qū),廊坊由此成為地級行政中心。廊坊地區(qū)在歷史上曾經(jīng)特別大,但好景不長,1975年,所屬的五個縣靜海、寧河、薊縣、寶坻劃歸天津直轄市,蘆臺、漢沽農(nóng)場也劃歸為唐山地區(qū)。至此,廊坊地區(qū)只剩下了安次、大廠回族自治縣、三河、香河、霸縣、固安、永清、大城、文安9個縣。
1981年廊坊鎮(zhèn)升為縣級廊坊市,從此廊坊真正成為了城市。非常戲劇性的是,也是從這時起,安次縣逐步被廊坊市取代,并成為廊坊市的一個下轄區(qū)。
1989年國家推行地市合并,市領導縣的新政策,廊坊地區(qū)與原縣級廊坊市合并,廊坊升為地級市。
跨越式反思
廊坊如此年輕并快速的發(fā)展,是處在京津冀之間復雜的行政變革和便捷的交通和自然環(huán)境的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這種結(jié)果比國內(nèi)許多同樣規(guī)模的城市都要復雜的多。
廊坊能夠成為地級行政中心,地理位置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因為在成為天津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之前,廊坊并不比其他轄縣大多少,特別是霸縣的勝芳鎮(zhèn),在50年代的時候就是天津地區(qū)3大鎮(zhèn)(楊柳青、漢沽、勝芳)之一。而廊坊當時僅僅作了20年的縣城,但位于北京天津鐵路沿線的中點這個優(yōu)勢,使廊坊取得了機遇,并依靠他成為真正的城市。
現(xiàn)在的廊坊市區(qū),居于京津兩大城市中間,廊坊西北距北京40公里,東南距天津60公里,北與北京市通州區(qū)接壤,西與北京市大興區(qū)接壤,東與天津市武清區(qū)接壤,南與河北省永清縣接壤。在廊坊有“半小時進京下衛(wèi),一小時上天入?!敝f,境內(nèi)有102、103、104/105、106等國道;京山線,京秦線,大秦線,京九線,津霸線等干線鐵路;京津塘、京沈、津保,及在建的京津塘南、廊涿/廊密、京薊、京開、廊霸等高速公路。幾乎2/3的北京對外交通都要通過廊坊境內(nèi)。
在河北11市中,作為一個建市晚,人口少,面積小的城市,廊坊能在今天取得如此的成績是值得深思的,這不能簡單的說成是地理和交通優(yōu)勢。1981年廊坊鎮(zhèn)升為縣級市時全市人口還不到5萬人,1989年撤地建市時,廊坊市區(qū)人口不足12萬,九十年代末就達到40多萬,廊坊的發(fā)展是跨越式的,這得益于國家機關、外資企業(yè)等外來資源的大規(guī)模進入。
70年代初,國家組建石油管道局,地點就選中了廊坊。當時的廊坊還人口不足5萬,城里沒有幾棟樓。但陸陸續(xù)續(xù)10萬石油人進駐了小鎮(zhèn),廊坊的東郊不久就變成了高樓林立的城市。管道局作為駐廊最大的中央直屬單位,帶來了自己的學校、醫(yī)院、俱樂部、研究院、少年宮等設施,這些都明顯優(yōu)于廊坊的同類市屬設施。后來管道局又參與了新廊坊的建設,涉足房地產(chǎn)業(yè)等領域,并讓廊坊人在全國率先使用上了天然氣。
同時,大量的教育資源云集廊坊,武警學院、導彈學院、農(nóng)經(jīng)學院、華北航天……在2000年東方大學城建成。幾十所學校使廊坊的人口構(gòu)成中擁有了相當比例的大中專學生。
綜合因素又推動了各類企業(yè)的投資進入,外來人口的遷入……
有人說廊坊的未來很迷離,因為他的行政區(qū)劃依然復雜,不知道未來是北京的、天津的、還是河北的,但無論如何,廊坊的城市框架已經(jīng)形成,而且正朝著京津走廊上的明珠邁進。
(十幾年之后,現(xiàn)在看看最后一部分,寫的還比較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