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香港以“反修例”為突破口引發(fā)的從示威游行要訴求,到暴力沖擊反政府,再到攻擊平民百姓、破壞公共設施、挑戰(zhàn)人性、向英美卑躬屈膝求助“解放香港”之三部曲,經過百日演繹,已經淋漓盡致。香港問題從生活淺表到政治肌理層層剝落,赤裸現身,終于以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以美國參眾兩院外委會“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通過為里程碑,承前啟后,拉開香港問題新一輪大幕。
現階段,香港本地,國內及國際社會對于香港問題的基本認知和視角觀感不同,致使平息和處理問題之策略和意見迥異:香港本地主流訴求的本質是社會經濟,民生民意。國際社會,主要是英美為代表的國家則打著迎合所謂“自由民主”的招牌,從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乃至政治軍事通過蠶食和滲透進行戰(zhàn)略規(guī)劃和布局。作為“盛世百年”的香港,要打好“香港保衛(wèi)戰(zhàn)”,如今看來,并非朝夕之功能夠立竿見影。其復雜性,長期性,和矛盾性,迫使港人和特區(qū)政府直面新形勢和新挑戰(zhàn),剛柔相濟,內外結合,戰(zhàn)略戰(zhàn)術統籌兼顧,從三個維度處理香港問題。
一?? 鋼筋鐵骨,該出手時就出手
時下,全球注目,全民關懷的香港問題依然聚焦在全面“止暴制亂”,恢復法制,建立正常社會格局和生活秩序。香港問題在當今世界乃屬罕見,極其另類,已經成為“香港現象”。國慶期間,大陸各地“火樹銀花不夜天”,香港同時火光四起也沒閑著。十月二日,共有二百六十九人被捕,其中學生九十三人,創(chuàng)近四個月單日之最。據悉,近兩日,二十二處國旗和區(qū)旗遭破壞,國慶升旗儀式和酒會被迫改在室內舉行;沙田馬場賽馬活動從簡進行,放棄邀請港府或者大陸官員出席,甚至激烈對峙中出現槍聲。試問,哪一個國家和地區(qū)能夠容忍幾近瘋狂的“黑色恐怖”在光天化日之下,對現代文明如此詆毀和破壞?暴徒可以肆意縱火,打砸搶掠,沖擊民航,癱瘓鐵路。而且暴力活動愈演愈烈,不僅不能得到平息,反之,日?;蜋C制化已現端倪。
香港素有法制社會和享有全球最安全之美譽。隨地吐痰,大聲喧嘩可能會被嗤之以鼻,為人不齒;語言威脅,動作挑釁甚至被訴諸法律。但是,冒充新聞記者,制造“冤假錯案”,真假難辨,“蔚然成風”。據悉,日前曾境內外媒體和網絡流傳的香港公務員、海關官員所謂黑衣“內鬼”,竟然是位懂禮貌,精業(yè)務,人人喜歡的好青年。事發(fā)之時,這位名叫林熾輝的海關人士正在家里休息。所以,《大公報》就此予以調查并發(fā)文,“據了解,遭停職的海關林姓官員并非上周六淘大花園被扯下黑衣頭套的暴徒...”。據悉,類似是非不明的假新聞事件近期在香港屢屢發(fā)生,市民被誤導和被“綁架”現象嚴重,法制和法治被凌駕而空轉。香港社會一方面蒙羞,另一方面其國際信用指數和安全指標驟降。近期,有媒體報道,近期打算或者正在移民的個案大增,導致港人特別是精英階層外逃;香港“經濟日報”和“明報”昨日也報道(10月2日),高盛發(fā)布數據信息表明,近期香港私人銀行客戶因局勢不穩(wěn)而資金調離香港,逾三十億美元資金過去三個月從香港移至新加坡”;而透過“中原”到內地,主要是在深圳購買商鋪物業(yè)的數量也有顯著變化。 “止暴制亂,刻不容緩”,實乃香港社會最大訴求和一致共識。
據有關資料和數據顯示,在香港街頭,每天沖殺在前的暴徒數量和構成比重有據可查。是非不明、可進可退的中間群體,和“被脅迫”,“不得已”及“利益熏心”想發(fā)不義之財者為主力。因此,對暴徒,群眾和無辜者進行精準甄別,有的放矢乃當務之急也是戰(zhàn)術必備。
“止暴制亂”需要“鋼筋鐵骨”。長期以來,國內外游客和域外人士笑言香港警察向來以“換錢”和“指路”,“溫和”又“柔弱”為標簽,所以,遭遇攻擊,“人肉搜索”不難理解。 “馬弱搶著騎”,其實,政府亦然。在大是大非原則性問題上,特別是人民生命財產生死攸關之際,特區(qū)政府的智慧,手段和效率是民意的最大參照物和評判依據。政策反復,顧及左右,該出手時不出手,會令群眾失去安全感、信任感與支持度。目前看來,香港局勢并沒有如愿得到良好控制,反而陰翳蔽日,每況愈下,前途未卜。
眾所周知,由于“一國兩制”的特殊性,香港輿論場向西洞開。華盛頓一方面隔空喊話,慫恿香港激進分子放膽鬧下去,另一方面“警告”北京不得出手打壓示威者。然而事實上,歐美各國在止暴制亂,處理示威事件上,可謂及時高效,心狠手辣,花樣繁多,以暴制暴。美國議員很清楚,若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美國,美國的警察受了傷,其國民衛(wèi)隊早已出動,制暴效果“藥到病除”?;貞浺幌旅绹侨绾翁幚怼罢碱I華爾街”,一切就清楚了;而英國也曾在短短一周時間內,兩度武力出動抓捕反政府力量,現場炮火隆隆,手段令人發(fā)指。不管是倫敦的暴力拘捕還是愛爾蘭武裝鎮(zhèn)壓,均會讓世人對“作為全球民主燈塔”的英國印象深刻,刮目相看?!颁摻铊F骨”,該出手時就出手,因此屬于必要選項。
二? 以人為本,耕耘社會深層問題
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五。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灣仔伊麗莎白體育館舉行了首場特區(qū)對話會。林鄭會上坦言,自己關心香港年輕人,但沒有充分聆聽年輕人聲音,不清楚他們關注的是政策問題還是其它追求。該對話會有兩萬人報名,一百三十人抽中登記入場,其中三十人發(fā)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學者認為,整個社會沒有對話基礎,缺少相互互動條件,“加上在不同頻道上獲得的資訊也不一樣,對話的實效不佳” 。正如一名“藍絲”發(fā)言時透露,一方面擔心香港未來會被深圳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對話過程中甚至還在憂慮會否對話離場時因場外近四小時對峙和抗議而被卷入“清場”。我們不難發(fā)現有些民眾一葉障目,不懂政治,同時看出政府和民眾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因此也難有相應的理解和信任。香港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黃副主任認為,類似對話改善作用不大,政策改變機會較小。不過,民眾普遍認同,政府首長能夠降低姿態(tài),走進草根階層,傾聽民間訴求,也算是柔性政策的彰顯,當屬建設之舉,戰(zhàn)略之行,值得肯定和稱道。
另外,隨著時間的流逝,參與集會和校園罷課的人員結構也在發(fā)展和變化。雖然香港警方記者會通報,“開學后學生被捕人數比例明顯上升,雖然中學生數量直線上升,但是在校大學生比例明顯下降,“教協會”一邊縱容團體煽動罷課,騎劫學生“參與實踐,表達政見”;另一邊在中大,港大和教大圖書館與飯?zhí)?,也隨處觀察到滿臉愁容,取舍不定的三五成群學生。當問及是否參加集會罷課問題時,他們(她們)往往支支吾吾,相互對視。除了“罷課不罷學”屬于共識之外,通常顯得左右為難,不置可否。據悉,相當數量大專院校學生(除內地生)放棄群情激憤的游行示威,取而代之,出行外地,觀光旅游,或者就近深圳謀取實習和交流機會。可以看出,不少在校學生不僅固定的世界觀和是非觀不穩(wěn)固,而且學業(yè)也有一定受阻,心理素質亟待強化,新生力量值得爭取。九月三十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以“尋找和諧的兩首愛港主旋律”為題,介紹了一位李姓記者Leecy的經歷和感受。他說,“我出席了愛國愛港人士活動時,有一首歌不斷在我耳旁回蕩。在場人士個個昂首挺胸,齊聲高唱,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義勇軍進行曲》群情激憤,勢不可擋。每個人真的都需要精神家園和靈魂歸宿”。
香港是個民主自由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表述自己的政治觀點,享受自己的自由生活。中央政府確保了“一國兩制”的落實,所以才有今天大街上不同的聲音。但是,民主自由不能和暴力動亂相提并論,自由民主也不能成為外部勢力和別有用心之人的過路招牌和政治幌子。今天,特首林鄭率團入北京參加國慶七十周年紀念儀式,這又是一次對港人重要的激勵和感召活動。不論中小學教育,還是地政改革;不論是愛國教育,還是法制重構;不論是“精準扶貧” 還是棄惡揚善,每一個事件,每一次活動都會有其特殊性和針對性。涉及香港未來及民生改善諸方面依然形勢嚴峻,挑戰(zhàn)空前。政府需要深耕細耘,從而喚醒民眾,贏得民意;伸張正義,復活(中堅)力量,令暴力和亡命之徒無地自容,難成氣候,也讓暴力之源斷流,西方“支援”“失聯”。
三? 知彼知己,保持戰(zhàn)略高度和定力
美國參眾兩院外交委員會(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日前通過了多項涉港法案,包括《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香港保護法案》。根據“德國之聲中文網”九月二十五日報道,該法案要求美國務卿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確認香港是否仍“足夠自治”(sufficiently autonomous), 評估香港是否繼續(xù)享受不同于中國大陸的特殊待遇。法案還要求國務院不應該根據被捕記錄拒絕合法簽證給香港“民主和平”抗爭人士。該法案一經簽署,將賦予美國相關部門制裁打壓香港的法律基礎。這就是為什么在多場次示威游行中美國國旗高高舉起,“特朗普解放香港”(President Trump,Please Liberate Hongkong)呼聲不斷,以期借助中美貿易戰(zhàn)向北京進一步爭取民主權利之原委。
《經濟學人》智庫分析指,相信法案將在年底前成為真正的法律,所以,中國港澳辦聲明,美國國會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外交部發(fā)言人也表示,該法案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公然為香港激進勢力和暴力分子張目。美眾議院領袖佩洛希(Nancy Pelosi)在推特(Twitter)上大言不慚:“香港人正在拯救一國兩制”,“如果我們我們不談論中國人權問題,我們在世界各地都會失去道德權威”。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是1992年“香港政策法”之加強版,勢必是美國在香港政策的重大轉變。不僅是香港自治、個人權利和司法制度的砝碼,也是牽制時下中美貿易談判制約中美關系的重要因素?!断愀壅叻ā肥躯溈的螤枺∕itch McConnell)起草,老布什簽署,旨在允許美國視香港不同于中國大陸,從而獲得“獨立關稅區(qū)”,容許向香港出口敏感技術之法案。華盛頓智庫國際戰(zhàn)略中心(CSIS)日前接受BBC采訪時聲稱,中國政府態(tài)度強硬,美國政府需要更多政策工具處理美港關系?!爸袊谕婊?,但愿不會走太遠”(Chinese Government is playing with fire,but hopefully they do not go too far) ,美方以之為托辭企圖為新的法案尋找支撐。
不過,香港大學政治學系某榮譽講師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認為,美國要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qū)雷聲大雨點小,也是很難的決定。但是,新法案確實令美國對香港有某種控制權。換言之,美國在香港因素始終揮之不去。“本來中國和港府想利用貿易戰(zhàn)換取美國漠視香港事務,因為中美都想把香港當做籌碼,目前看來機會渺?!?。
還有不少有關專家及媒體對“法案”也不看好。一方面,美國政府在香港問題上更多的是形式主義和象征意義,另一方面,美國漫長繁雜的例行程序非常煎熬,更有《中國時報》批評,“美國打香港牌,恐沖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度嗣袢請蟆吠闯?,“長臂管轄”,注定白忙一場。“從現實角度看,法案扮演關鍵性角色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而且無法起到影響北京做決策的作用”,美智庫(CSIS)中國研究主任Jude Blanchett 對BBC說,“美國政府對香港示威的表態(tài)一直多有反復”。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問題專家Ryan Hass也對該法案持保留態(tài)度,認為“法案的風險和政治成本明顯很低,但利好并不清晰”。”星島環(huán)球網”認為,美國在香港搞零和博弈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國會巧立名目,目的就是為自己在香港的自由干預和插手提供便利和空間。美國此時介入香港事務不利于示威背后深層次社會問題的解決,反之,對香港是莫大沖擊。布蘭切特認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本身無法解決問題,香港的出路需要北京、香港與社會精英共同尋找和解決辦法。作為香港人,及時識破美國挑撥離間的圖謀是非常必要的。
有論者指出,美國在香港這個中國最國際化的地方制造事端,企圖控制香港管制權,是對中國的最大掣肘,也是與中國貿易談判的最大籌碼,從策劃、造勢、組織乃至實施,從美國務院、國會、駐港領館再到美國商會,從副總統彭斯,到國務卿蓬陪奧再到眾議長佩洛希以及諸多鷹牌反華政客,四個月以來“馬不停蹄,日理萬機”。形式上是聲援香港,而實際上則“深度淪陷香港”。這場美國策劃的“顏色革命”,利用其重金培植的代理人也曾在國慶前夜策動空襲包括自焚、殺警,制造人命傷亡毒招,“上演顏色革命最終章”。
結語
香港是七百萬人口的“東方之珠”,也是大家共有的家園。香港有其自身發(fā)展進步的地區(qū)特點和系統結構,也有自己的主權國家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全面統籌。西方長期對香港居民福祉釜底抽薪,勢必會做空香港。但是,只要特區(qū)政府及中央政府堅守“一國兩制”,既要雷厲風行,在止暴制亂基礎上,著眼中長期深層次問題的解決,感召和團結有良知,有理性的人勇敢站出來,不卑不亢,堅定自救,那么港版“顏色革命”就會無地自容,灰飛煙滅。
“被狼群追趕的羊群才最強壯、最健康、充滿活力和希望的”。中國在西方國家圍追堵截,強勢滲透和全面抗衡中正在日漸強大和完善,也勢必在可預見的未來在地區(qū)和全球站位更高,影響更大。在此背景之下,香港有望在全球格局中審時度勢,尋找定位,丟掉幻想,長遠計議;在東西方文化交匯和中美全面博弈中知彼知己,強化戰(zhàn)略定力,確定戰(zhàn)略坐標,從而走出陰翳,撥云見日。在善用組合拳,軟硬相結合前提下,從中長期著眼,多緯度入手,不屈不撓,不折不扣,艱苦斗爭。香港未來依然可期,香港明天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