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的法院媒體座談會,媒體朋友們給出了很多的肯定和支持,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十分溫暖和鼓勵。分享幾點感受。
一、說理的時代,宣傳必須學會說明。法院是說理性、公開性很強的地方,它要負責向社會輸送正義,為社會提供說法,讓民眾看得見正義。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新聞宣傳工作是審判工作的重要延伸和拓展,是第二條生命線,不懂宣傳的法院,搞不好工作。要把工作做好,必須注重宣傳,注重溝通,通過有效的宣傳和溝通,讓社會對法院公正執(zhí)法有所了解,告之其勝訴與敗訴的癥結,減少不滿和抵毀,提高當事人和社會大眾對法律的認知度,從而營造全社會了解、理解、支持和配合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輿論環(huán)境。
長期以來,法院一直比較注重宣傳。但我們的宣傳還不夠位,比如會議報道多,深度報道少;政治宣傳多,案件宣傳少;重大問題上缺位,關鍵案件上失語,同題報道、同內容報道比比皆是,內容老套,方法死板,滿足于“自說自話”的大話、套路,卻滿足不了公眾對信息的即時性、全面性、通俗性需求。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掌握司法的規(guī)律和特性,司法最大的規(guī)律就是說理性,法院的宣傳工作不是為宣傳而宣傳,必須圍繞案件進行有效的說理和說明,圍繞當事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說服。一句話,就是要把案件判明白,把為什么這么判的理由說清楚。
二、開放的時代,宣傳必須更加開明。過去的時代,因為信息不暢,封閉和保守,只有“絕對真理”,民眾是“沉默的大多數”,不能隨便發(fā)聲,話語要通過嚴格審查、把關,宣傳屬于單向度地傳播,方式屬于自上而下的灌輸。
當下的時代,是開放的時代,自由的時代。新媒體的出現(xiàn),垂直的、縱向管理的社會已經扁平,完全掌控、壟斷、封鎖消息已經不可能,躲閃、回避、阻撓都不是好辦法,處在“傳媒聚光燈”和“大眾麥克風”之下,帶給法院的啟示就是,必須走出司法神秘主義的樊籬,更加公開、透明,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回應,運用互動的、溝通的方式,更好地滿足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如果不注重宣傳,不搶占輿論高地,如果喪失了主動權、話語權,讓過多負面的東西擾亂正確的判斷,只會加深誤解,只會更加被動。所以,改觀和提高人民法院形象,提高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站位要高,定位要準,眼界要寬。
三,平民的時代,宣傳必須走心。全媒體的到來,對居高臨下式說教方式進行了解構,對傳統(tǒng)的話語表達模式進行了沖擊。僵化、刻板、生硬的套話、假話、大話、空話語言,傲慢、冷漠、無視的說話表達方式和風格已經失去威力,“獨白式”的宣傳只會引起反感,口號式、形式化的新聞報道沒人感興趣。民眾喜歡“碎片化”的個性表達,喜歡平等地、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見聞與表達。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法院除了用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說服別人,用邏輯和理性讓別人接受觀點之外,更應適應信息化的需要,不斷貼近人性、貼近人心,主動設置新聞媒體與人民群眾感興趣的議題,學會用令人說服的事實,令人感染的話語來影響受眾,善于從傳媒的視角和大眾的心理來做宣傳,讓我們的宣傳更加影像化、符號化、故事化、生動化。
虛無縹緲的大詞說教已經行不通,宣傳必須是一點一滴的細節(jié)、情節(jié)和故事。法院要學會用生動有趣、平易近人、謙虛幽默的語言來溝通,用平等交流、協(xié)商說理的口吻來交流,以群眾關心、關注的內容為內核,以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來策劃或設置議題,從小的地方入口,從不起眼的地方破題,使宏大的話語轉化為人民群眾關心的話題,講述最具說服力、感染力的故事,讓受眾“看得下”、“聽得進”、“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