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第一次去西安碑林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個夏天,那時的門票就一兩角錢。小伙伴們相約一起去玩,目的很單一,乘涼。
碑林長長的院子里古樹參天,濃蔭密布,加上從一排排石碑中沁出的涼氣,碑林比其他任何一個公園都清涼宜人,令人神往。
那時偌大的碑林沒幾個游客,常來的大多是喜歡書法的人,石碑也沒有被玻璃罩住,參觀者可以用手細細觸摸每一個凹凹凸凸的筆劃,我甚至還記得當時一位閉著眼睛摸字的老人虔誠的神態(tài)。
如今再去碑林則又是另一番感覺了。作為記者,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時隔幾十年,再進碑林,一種感覺油然而生:西安這座城市的氣質底蘊就源自碑林,是碑林鐫刻了西安。
碑林鐫刻了西安。 火炎 攝
一方方飽經(jīng)滄桑的石刻吸引著海內(nèi)外不同的人來到它們身邊,人們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享受書法石刻藝術的絕妙奇巧,體會西安古城氣質的豐富內(nèi)涵。
白雪松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講解員。這個東北小伙子因為酷愛歷史文化,從生物工程專業(yè)改行當上了碑林的講解員,他對碑刻歷史的講解更像是一個年輕人對愛人的傾訴。
“碑林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碑刻博物館?!彼f,“事實上碑林最早的叫法不叫‘碑林’而叫做‘唐石經(jīng)’,還叫過‘碑洞’?!?
“碑林是第一批國家保護文物,是石刻類第一號。是中國第一碑林,其石碑密度之大,國寶級石碑數(shù)量之多,在全國都不多見,更重要的是在其漫長的歷史上沒有遭到過人為的破壞?!?
“十年動亂期間,這里的老一輩館長和館員們千方百計對碑林進行保護,甚至用‘閉館三年’的辦法將國寶級的文物完好地保護下來。目前,國務院規(guī)定的全國不得出國展覽的100件國寶級文物中,西安碑林博物館就擁有4件?!?白雪松說,“碑林以書法石刻聞名于世,但碑林又絕不僅與書法有關,這里匯集了幾個朝代的建筑,‘欞星門’外的泮池是元代建的;‘戟門’是明代建的;幾個“御碑亭”是清代建的;都各自具有其時代特征?!?
白雪松說:“大名鼎鼎的西安鐘樓原有的大鐘其實并不在鐘樓上,而在我們碑林的院子里?!彼钢箸娚系淖指嬖V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年鐘聲就是敲響這口大鐘錄制的。因為這口鐘是在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鑄造的,所以就叫做‘景云鐘’,距今已經(jīng)1305年。唐代的時候,這口鐘是掛在鐘樓上的。上面鑄的銘文是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書寫的。盡管李旦是當時的皇帝,但他的母親武則天十分強勢,他就是個聽命于武則天的傀儡,這一點從銘文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字體十分娟秀文雅,一點沒有皇帝的霸氣,因為他當時為保命確實不敢有啊,就連個‘一’字都寫得像燕尾那么柔軟飄逸?!?
白雪松說,西安鐘樓原有的大鐘其實并不在鐘樓上,而在我們這里。 火炎 攝
碑林博物館所在地是早先的文廟,也就是孔廟?,F(xiàn)在的“石臺孝經(jīng)”亭前面原來是祭祀孔子的“大成殿”,據(jù)說1959年毀于雷電?!按蟪傻睢睕]有了,“石臺孝經(jīng)”亭就凸顯出來了,于是1963年就在這個亭子上,加了林則徐手書“碑林”二字的匾額。
匾額上碑林兩字為何“碑”字上邊少一撇?民間傳說,林則徐當年虎門銷煙后遭貶謫新疆,途經(jīng)西安時前來孔廟祭拜,手書“碑林”二字。當時因被罷官摘去烏紗帽,所以就在寫“碑”字的時候有意少寫了一撇,以表達憤懣之情。
白雪松說那其實只是一種民間的說法,這兩個字確實出自林則徐之手,但并不是專為西安碑林所寫,而是從林則徐的書法遺作中集字而成,至于“碑”字上少一撇,那是書法創(chuàng)作中為了達到視覺平衡效果而運用了增減筆畫的手法。
來自洛陽的張醫(yī)生是慕名專程前來的,他不僅仔細觀看還不時用手機拍一些碑刻的細部。他是個醫(yī)生,對書法沒有多少研究,盡管如此,但他依然為這里蔚為大觀的碑刻藝術所吸引。“我專門從洛陽趕過來就想看看什么樣的字才是真正的好書法,只有看了這里石碑上的書法,才能分辨出字的好壞,”他說。
帶著女友參觀碑林的趙海天來自河北,他畢業(yè)于廣州暨南大學。他大學時學日語,跟日語老師學書法。老師告訴他說要把歐體練好,非得到西安碑林看看不可。“我來碑林就是要仔細看看,我學歐陽詢的字體已經(jīng)兩年了,始終寫不出那種感覺來,來到碑林感覺就像是來朝圣一樣,比我想象的要壯觀得多,”趙海天說。
來自澳大利亞的周云,與她的澳洲男朋友一起來碑林參觀。她說自己祖籍西安,生長在北京,現(xiàn)在澳大利亞西悉尼讀工程學。她喜歡書法完全是受父親的影響,從小練過硬筆書法,如今她的父親又把自己的文房四寶傳給了她,囑咐她一定要回到故鄉(xiāng)西安去看看碑林。周云說,男朋友是以色列人,他之所以對碑林感興趣是因為希伯來文也是從上往下讀的。
碑林博物館的拓帖師陳小峰說,他因為喜歡書法而喜歡上了碑林。陳小峰是山西人,在東北當了三年兵,復員后來到西安看望親戚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報名參加了碑拓學習班,學了整整兩年。如今拓碑的手藝已經(jīng)相當嫻熟,拓碑的墨包在他手上就像毛筆一樣,一起一落,勻稱有致,輕重緩急把握得十分到位。
陳小峰這些天拓的是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草書的《樂志論》,這是整個碑拓室里最大的一塊碑刻?!稑分菊摗窞闁|漢仲長統(tǒng)所做,除祝允明的草書外,還有同為“吳中四才子”的文征明的行書傳世。
陳小峰拓一幅下來要三到四個小時,一天只能拓兩幅。他說,他很喜歡習書法,一有時間他就練字?!霸谕乇^程中我才慢慢悟出一些道理,理解了為什么有些人練了一輩子書法也沒能寫出個名堂來的原因,就是只注重字形的一致,而沒有重視字的靈魂也就是字的內(nèi)涵?!?
陳小峰拓的碑帖是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草書的《樂志論》。 火炎 攝
隨著白雪松的引領我又來到石雕展廳,這里珍藏的“昭陵六駿”是國寶中的國寶。白雪松介紹說,“昭陵六駿”是陜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昭陵六駿造型優(yōu)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唐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轉戰(zhàn)各地先后騎過而死于戰(zhàn)場的六匹戰(zhàn)馬,分別名為“颯露紫”、“拳毛騧”、“青騅”、“什伐赤”、“特勒驃”、“白蹄烏”、為紀念這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以青石浮雕六匹戰(zhàn)馬列置于祭壇兩側。
颯露紫(復制品)
拳毛騧(復制品)
清末民初亂世之中,文物販子把這六塊浮雕一一分割,打算偷運出國,最后“颯露紫”和“拳毛騧”被運往美國,至今存放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內(nèi)。其余四塊浮雕盜運時被截獲,加上“颯露紫”和“拳毛騧”兩塊復制雕刻,共六塊浮雕像收藏于館內(nèi)。
“昭陵六駿”誕生于1300多年前,從分開至今已經(jīng)100余年,“昭陵六駿”的存毀聚散見證了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歷史變遷。
從這個意義上說,碑林博物館展示的絕不只是靜態(tài)的文物,而是動態(tài)的歷史。每一塊石頭上的裂痕和紋理,無論是自然風化,還是人為損毀,甚至遺憾缺失,都像是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的年輪。這些殘缺和遺憾與石碑密不可分,就像發(fā)黃的老日記本上的淚痕和褶皺。
這些被工匠和歷史同時鐫刻的石碑陪伴一代代西安人長大,老去,被鐫刻的既有一個個來訪者的心靈,也有這個千變?nèi)f化中的世界。
關于作者:火炎,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