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經第四十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世界遺產巖畫類的空白。為此,我再次來到崇左的寧明縣,感受這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人類視覺驚世之作。我這已是第四次來花山了,每來一次,都有著不一樣的感覺。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群。 火炎 攝
從縣城附近的碼頭登船,沿明江順流而下,兩岸喀斯特地貌連綿不絕,山清水秀猶如陽朔十里畫廊。至花山登岸,來到瀨江屯。這是一個居住著82戶壯族村民的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這里一直以來都比較閉塞,要想出山,除了撐船逆水而上,若走陸路非得走到十多公里外的一個渡口,才能出山?!耙郧拔覀兙褪强孔呗烦錾节s圩的”村民們告訴我。
花山申遺給小山村帶來了許多變化。村子中央建起了“村史館”,村里房屋規(guī)整,院落干凈。游客來看巖畫,也讓村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當一些身著壯族傳統(tǒng)民族服裝的婦女唱起壯語山歌《迎客歌》時,從她們的歌聲中能感受到發(fā)自內心的喜悅。
瀨江屯的壯族婦女們坐在村里的龍眼樹下等候游客。 火炎 攝
花山,壯語叫做“葩萊”,意為有畫的山。廣西崇左的左江、明江兩岸綿延200多公里的群山中,隱藏著287組巖畫,分布在183處巖壁上。這是亞洲迄今發(fā)現的規(guī)模最大的巖畫群。此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左江花山巖畫藝術文化景觀”包含集中分布在崇左市寧明、龍州、江州、扶綏三縣一城區(qū)的38處巖畫點,綿延105公里的巖石畫卷記錄了最具代表性的約3800種圖像。
花山巖畫中最為清晰的組畫之一。 火炎 攝
說起對花山的保護,60歲的村民陸金成說:“一來是我們當地人把花山當作神山來敬仰。記得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經常讓我們到花山腳下清掃樹葉,打掃衛(wèi)生,使我們從小就懂得愛護花山。二來是過去這里很閉塞,難得有外人進到這里來。”
曾經來花山考察的印度專家帕薩克·敏納克什就在陸煥明家的院子里進行過學術討論。 火炎 攝
“是啊,如果不是‘申遺’那會有外國人來到這個地方。”68歲的村民陸煥明接著前面的話題說。前幾年,來這里考察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印度籍專家帕薩克·敏納克什(Pathak Meenakshi)就在他家的院子里的樹下進行過花山的學術討論。
“花山是座神山,因為祂能給我們帶來吉祥和風調雨順,”陸煥明說:“當地人世世代代對花山充滿敬畏之心,在我們心中,花山是先祖留下的寶貝,千百年來。峭壁上神秘的巖畫俯看著我們,保佑著我們。聽老人們說,過去當地人從花山腳下走過,都不敢抬頭去仰望?!?
花山巖畫。 火炎 攝
曾當過縣文化局副局長的甘紹耿從2000年就開始為花山的“申遺”做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解開巖畫的各種謎團,如巖畫是誰以何種方式在什么時間用什么顏料畫的等等。
退休后的他就在村子里指導村民們開展與壯族文化有關的活動。他說,巖畫表面附著有厚厚的鐘乳石,通過對鐘乳石年代的分析加上對顏料的檢測,可以初步斷定巖畫形成的年代是在戰(zhàn)國到東漢之間,距現在大約2400年。這個時間段與在中國西北部陜西出土的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問世的時間大致相當。
居于此地的壯族先民駱越族人用當地的鐵礦石、植物膠加上動物骨血混合熬制成顏料,站立于竹子做的腳手架上,在距離水面三四十米的崖壁上描繪出“蹲式人形”、動物、兵器、銅鼓等圖案,同時勾勒出天、地、河流和道路,惟妙惟肖地呈現出祭祀、戰(zhàn)爭、趕歌圩、賽舟的畫面,真實地記錄著原始部落的各種生活場景。
古人繪圖有其生命意義之所在。甘紹耿說:“花山巖畫是一種歷史的參照,通過這些圖案,我們就能夠同自己的祖先建立起一種微妙的聯(lián)系,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怎么來,這一點非常重要,是一筆精神財富?!?
甘紹耿說,花山巖畫是一種歷史的參照,通過這些圖案,我們就能夠同自己的祖先建立起一種微妙的聯(lián)系。 火炎 攝
站在花山的巖畫下,面對靜止的、遠古的眾多圖像和記事符號,我們只有驚詫不已。根據甘紹耿介紹,巖畫上描繪的很多場景至今仍有跡可尋。比如當地流行的趕歌圩、慶豐收的一些場景,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在巖畫中了。還有巖畫上出現最多的“蹲式人形”,這又與當地“道公”用來祈福消災的“道公舞”舞姿相近;而當地盛行的壯族“土佬拳”,因打拳動作體態(tài)與巖畫上的人形相似,所以又被稱作“花山拳”。
作為用視覺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攝影記者,我在花山巖畫中也努力解讀著影像的意義。早在兩千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人類以圖記事,以圖抒情,以圖說理,今天的 “讀圖時代”像是一種原始本能的回歸。盡管我們今天“讀圖時代”的讀圖與遠古的讀圖有著本質的不同,但視覺元素所觸發(fā)的思維和反應原理卻是相似的。語言傳播往往受制于文化和時代的差異,但圖像視覺語言的傳播則具有超越文化和時空的特點?;ㄉ綆r畫也再次印證了人類學理論家曾提出的“文化是通過可視性的系列的符號來宣示的”這一論點。
“從古至今,每逢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當地人都要在花山周圍舉行祭祖活動。即使眼下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每家每戶也照樣要派代表參加活動。對花山的崇拜已成為當地人祖先崇拜文化的重要表達方式。對于沒有文字傳承的壯族人民來說,花山的存在讓我們更加自信,尤其是申遺成功之后?!备式B耿如是說。
世界萬物中,只有人類才具有自覺繪圖記事的能力,有了圖才有了文明,圖是文字的初始,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抽象了圖,濃縮了圖,升華了圖,并把圖的功能極大化使之演變成了文字??梢哉f圖就是文字的初始。古人制作圖像和符號的時候當然不僅止于制作圖的本身,他們所繪的圖是他們對現實生活有選擇的真實寫照,這似乎與當今的紀實攝影在于真實記錄人的生活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花山巖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段落而言,我個人認為將其稱作“人類視覺的兵馬俑”,應該不算過分吧。
關于作者:火炎,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