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寨海拔1360米,被稱作太行山上的布達拉宮。孫瑞生 攝
平順縣石城鎮(zhèn)地處太行山深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這里是距離縣城最遠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而到岳家寨還得從石城鎮(zhèn)再走10公里山路。
下午5點鐘,太陽已經(jīng)臨近山頭。從石城鎮(zhèn)出發(fā)時,導游囑咐我千萬小心,山路太窄,車開得不要太快。我有著15年的駕齡,自認為走過無數(shù)山間小路,應該不在話下,但上岳家寨的路還是讓我提心吊膽。路不能再窄了,新修的水泥路比車寬不了多少,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山上雖然風景很美,但兩只眼睛不敢左顧右盼,只能直直地看著前方,走了一個多小時,慶幸對面沒有遇到一輛汽車,我們穿過了類似晉城陵川錫崖溝的掛壁公路。一條30多米長的隧道開通也就十多年,聽說之前岳家寨的人下山十分艱難,途經(jīng)此處,只能手攀巖石,一步一步挪動。稍有疏忽,就可能墜落山崖。
車快要上到山頂?shù)臅r候,我們終于看到岳家寨神秘的大門。
古老的岳家寨敞開大門迎接游客。孫瑞生 攝
岳家寨給人的印象非常古樸,它像布達拉宮一樣依山而建,村內(nèi)所有建筑均就地取材,石板路、石臺階、石墻、石瓦、石磨、石碾、石凳、石桌、石井,完全是一個用石頭堆砌的世界??礃幼樱謇镫S便一塊石頭,都有幾十年上百年的歷史。
時值4月,正是太行山最美麗的季節(jié)。漫山遍野,花紅柳綠,姹紫嫣紅,村里村外,桃花、杏花開得正艷,各種野花鋪天蓋地,燦若云霞,而老鄉(xiāng)們?nèi)ツ晔斋@的玉米棒子還掛在屋檐上,一片金黃。
掛滿玉米棒子的農(nóng)家小院。孫瑞生 攝
岳家寨由前后三個自然村組成,村委主任張海根介紹,全村戶籍人口120多口,常住人口不到三分之一,以老年人居多,村里條件還是有點苦,加之沒有學校,年輕人留不住。張海根今年剛過40,他說自己十幾歲就隨哥哥去距離不遠的河南林州打工,在林州買了房,兩個孩子都在林州上學。而他由于多年在外打拼,見了些世面,被村民看作能人,三年前回到村里,被選為村委主任。張海根說,村子沾了“窮”的光,沒有大拆大建,保持了原生態(tài),加之山好、水好,空氣清新,無噪音,無污染,在城市人眼里,那完全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近幾年來岳家寨旅游的人特別多,別看平時見不到人,到了周末人就多了,去年國慶黃金周來了上萬人,村子里住不下,只能住到鎮(zhèn)上。
我們?nèi)ピ兰艺哪翘煺檬侵芩模瑳]有見到多少游客,傍晚在村子里四處走走,村民們見了都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來啦,到處轉轉看看吧!”
晚上10點多,月亮從對面的山頂上高高爬起,此時的岳家寨更顯靜謐,我和村委主任張海根的父母聊得十分貼近,二位老人雖然都上了年紀,但身體都很硬朗,他們告訴我,自小就在村里生活,住慣了,也不覺得悶,山里有山里的好處,空氣好,花錢少。他們說,家里地不多,種些土豆、玉米和谷子。另外,山上有野生的蘑菇、花椒和柿子,秋天采摘回來,能賣些錢。
古老的山寨,淳樸的村民,原始的生活方式,岳家寨像一位遠離塵囂、與世隔絕的老人,遺世而獨立。
岳家寨村民享受著寧靜閑適的生活。岳峰 攝
岳家寨因何而來?古代的先民為何選擇在這么偏遠的地方生存?
據(jù)了解,岳家寨原名下石壕村,2010年更名為岳家寨。為什么要更名?說起來,這里面還有一段頗讓村民們感到自豪的歷史。
傳說,岳飛當年風波亭遇害后,子孫為避免奸人迫害,隱姓埋名逃往各地,岳飛三子岳霖從河南湯陰老家逃難出來,就來到太行山上一個荒無人煙、人跡罕至的地方扎下了根,歷經(jīng)千年,繁衍生息,村子根據(jù)地勢取名“下石壕”?,F(xiàn)任村黨支部書記岳先來說自己是岳霖的第三十五代后人,家譜上都有記載。岳先來說,村子改名岳家寨,是為了表示對祖先的紀念。之前村子里有一座岳飛廟,年久失修,這些年經(jīng)過修葺,恢復了原貌。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村里在岳飛廟舉辦傳統(tǒng)廟會。
既有古樸的村容村貌,又有美好的歷史傳說,岳家寨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正當其時。只見多數(shù)人家門上都掛著“農(nóng)家樂”的字樣,村民們實在,要價低,普通房間住一晚20元,有電視帶衛(wèi)生間的40元,吃飯則不管吃多吃少只收10元,稀飯烙餅饅頭,再配上一兩樣小菜,都是村民們從山上采摘回來的野菜,分外可口。
翌日上午10時,我離開岳家寨時,正好有一位村民的“農(nóng)家樂”開張,村里男女老少幾乎傾巢出動前往祝賀,村委主任張海根也早早過去幫忙。這個“農(nóng)家樂”就在村口上,位置很好。我們出了村口很遠,依然聽到“農(nóng)家樂”里傳出的一陣陣笑聲,這笑聲里蘊藏著岳家寨美好的未來和希望……
關于作者:孫瑞生,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