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西安一家泡饃館里吃飯的食客們 攝影 杜娟
一個干瘦黝黑的老婦徑直走來坐在我對面的空座上,手里端著一個碩大的碗和四個饃,放在桌上后,手法熟練地掰起了饃。
我對她輕輕點頭微笑示意,她也善意地笑了下算是打招呼。仔細端詳,看起來她六十左右的樣子,一頭卷曲的黑發(fā)扎在后面,深凹下去的眼窩和臉上的皺紋讓她看起來有些蒼老,但很有精神。
我旁邊一桌,是對年輕情侶,穿著時尚。女孩長發(fā)披肩,兩個人一邊聊天一邊慢悠悠地掰著饃。他們的對面是一家五口,還有一個小朋友,看起來像是常客,點餐的時候吩咐了煮饃要什么樣的湯。
再過去,是穿著樸素的幾個中年男人,他們認真地埋頭大口地吃著面前的大碗泡饃,即使隔著一排桌子,仿佛也能感受到這幾個漢子就著糖蒜,吃的大汗淋漓,冒著熱氣的痛快勁兒。
那幾個中年男人的后面一桌,是衣著整潔的兩個男生,看上去是上班族,吃得文雅,估計掰饃也掰得細致。
2016年4月10日,西安回民街一家泡饃館子里回族服務員正在為客人備餐。 攝影 杜娟
我不是美食愛好者,對吃沒有任何研究。對我來說,河豚龍蝦還是白菜土豆都不會讓我有期待或失落,無非是好吃多吃幾口,不好吃少動筷子的區(qū)別。因此,對大名鼎鼎的陜西泡饃自然也并無偏愛。
六年前,第一次來西安出差時在回民街吃過一次,并沒有留下深刻印象。
母親來陜,我?guī)セ孛窠钟殖粤艘淮?,沒什么經(jīng)驗的我們一人要了一碗,各兩個饃,誰都沒有吃完,依然覺得飽腹感太強,以致晚上難以入睡。
去年夏天來陜常駐,當?shù)嘏笥颜埼胰チ艘患翌H上檔次的陜派餐廳,泡饃被做得很精致,饃很小,盛饃的碗也是小小的,配泡饃的小料甚是豐富,各種辣醬、香菜、蔥花、糖蒜等等,用一整套漂亮的碟子盛上來放在每個人的餐具旁邊。
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地學習如何掰饃,朋友們教我掰饃的“掰、撕、掐、揉、搓”等十二種手法,還說其實隔夜饃饃比新鮮的更好。
他們告訴我,掰饃不能著急,要掰得細細碎碎,煮出來才更入味,后廚煮饃的師傅看這掰好的饃就知道是不是內(nèi)行的食客,會“看饃煮湯”。
對此,陜西作家賈平凹在他的書里描繪的更傳神:“饃掰如何,大、小、粗、細,足可見食者性情;烹飪師按其饃形,分口湯、干泡、水圍城、單走諸法烹制,且以饃定湯,以湯調(diào)料,武火急煮,適時裝碗。烹飪十年,身在操作室,便知每一進餐人音容相貌,妙絕比柳莊麻衣相師有過之而無不及?!?
或許是西安的泡饃館子實在太多了,用“滿大街”來形容絕不為過,而每每來到西安的朋友,也總會讓我推薦一家去嘗,而我卻總因缺乏了解而難以勝任推薦之責,導致對吃向來不甚熱情地我也一直很想弄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吃泡饃。
回想起自己僅有的三次吃泡饃的經(jīng)驗,看著眼前這家門臉非常不起眼,深藏在一條深窄的巷子里的清真泡饃館,回族的服務生們帶著帽子井然有序,坐著的食客們安靜地掰著或吃著泡饃,挑高的房間和并不算太明亮的燈光讓一切自然而合理。我突然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并無太大的意義,如果非要說出個所以然,或許就是因為這種食物對食客的寬容吧。
你看這一屋子的食客,有住在巷子里的老婦,有遠道而來的游客,有年輕的戀愛男女,有下班的白領,有拖家?guī)Э诘囊患易?。不論年齡、職業(yè)、貧富,在泡饃館子里都是一碗羊肉或牛肉泡饃,你吃的好與不好,竟更多地取決于你自己掰饃掰得好不好,而不是你愿意花多少錢。這碗里的饃仿佛有著自己的脾氣,它可不是你花了錢就能吃的好的,你怎么對待它,它反饋于你怎樣的味道。
你若花了半小時“掰、撕、掐、揉、搓”,說不定就吃到了人間美味;你若匆匆了事,也許就是吃了幾塊泡在羊肉湯里的死面疙瘩。
因家在北京,免不了常吃烤鴨,推薦烤鴨店其實不會太難,基本上價高者都不太會出錯。
而西安的泡饃館子就令人非常迷惑,很多老饕推崇的館子都在深巷民居之間,而非那些商業(yè)區(qū)里名氣響當當?shù)拇缶频?。這或許是另一個泡饃如此令人神往的魅力?你花了八十多吃到的那碗泡饃未必比人家三十幾塊吃到的好,咱拼的可是心意。
如此講來,區(qū)區(qū)一碗泡饃,還真是一種既簡單又復雜的食物呢。
我當然不會把泡饃比人生——說那種“付出多少得到多少”,“掰著饃要對食物心生敬畏”的鬼話。
生活是如此的精彩,世界如此的包容,沒有泡饃的西安無法想象,但它足夠多元到讓人們有除了泡饃之外的豐富選擇。
不過,看著眼前獨自一人的老婦,好像能感覺到吃泡饃一定是她生活里很重要的必須,不然也不會一個人坐在這店里花這么長時間掰四個饃。她看我在看她,用帶著陜味兒的普通話說:“你們可算選對了地方,在西安吃泡饃就要來這家?!?
知道我們是北京來的,她說:“北京也有泡饃館子,但是吃不得,離開了陜西,就不是那個味兒?!?
也許泡饃——如同任何一個地方自己的食物一樣,就是簡簡單單的一種鄉(xiāng)情吧,就像我一個在澳洲旅游的朋友在她朋友圈里發(fā)的:“在美得離譜的黃金海岸邊的酒店里,我和老公孩子一起,面朝大海,泡了三碗方便面?!?
關于作者:杜娟,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