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總是習慣看著央視的早間新聞開始新的一天。新聞的間隙會有中國各地的形象廣告,絢麗甘肅、微笑沈陽、中國丹東港,當然最打動我的還是家鄉(xiāng)內蒙古,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神奇赤峰、夢幻阿爾山......一幅幅的畫面,伴著悠揚的馬頭琴聲,讓人心牽、 讓人神往!
內蒙古的兩會在這個晴朗的冬日里落下了帷幕,過去的一周,我聆聽了自治區(qū)主席巴特爾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也走進人大、政協的分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中透出的實,代表、委員們討論中實在的話語都讓我感覺仿佛在參加一個大的聚會,大家暢所欲言,說工作中的經驗、存在的問題,聊百姓的生活和我們的未來。這種氛圍,讓我這個駐區(qū)中央媒體記者感覺一下子走近了內蒙古好多,接地氣也長知識!
回顧2015年,內蒙古成果豐碩,它們既體現在一些指標上也體現在許多實際的工作中。在全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內蒙古地區(qū)生產總值增長7.7%,高于全國的6.9%,財政收入增長6.5%,均高于鄰近省市。人均生產總值增加到1.15萬美元,居全國前列。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電力裝機量、風電裝機量均居全國首位,牛奶和羊肉的產量居全國首位,內蒙古的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計算等產業(yè)居全國前列。這些成績的背后,再回看習近平總書記“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要求和內蒙古要建設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以及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等五大基地的精準定位,意義深遠!
2020年要實現全面小康,可在內蒙古邊遠農村牧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仍有短板存在,還有157萬農牧民生活在貧困線下。要補齊這塊短板, 2014年,自治區(qū)推出了 “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到2015年底,工程已經覆蓋了全區(qū)84.4%的行政嘎查村,農村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面貌得到極大改善。這是內蒙古成立以來最大的民生工程,累計投入886億元,2017年內蒙古成立70年大慶之前,內蒙古農村牧區(qū)的面貌將有根本改觀。
新春到來,“十三五”規(guī)劃也已開啟。如何依托“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讓內蒙古健康發(fā)展,怎樣進一步理解、適應并引領經濟新常態(tài)及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在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等,內蒙古會交上一份怎樣的答卷?一切實的規(guī)劃要靠扎實的作風去實現、要靠我們解決困難的本領和智慧。
祖國正北方的內蒙古外接俄蒙、內聯八省,有8000多里的邊界線、1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或許你眼中的內蒙古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富饒的資源和能掀起你心底那份情懷的草原歌曲,但這片土地更承載著全區(qū)2500 萬各族人民的夢想,內蒙古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關于作者:袁慧,中國日報駐內蒙古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