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將于9月25日開幕,筆者近日走訪了正在趕工收尾中的園博會園區(qū)。
前來采訪的中國日報記者在小橋流水前留影
生態(tài)文明 觸手可及
武漢園博會占地213公頃,植綠4.8萬株,四大主體建筑、百余特色展園,中國首座城市公園群……它像是一座“綠色綜合體”,承載著當下中國民眾關于綠色、生態(tài)和“美麗中國”的所有想象,也體現(xiàn)了當下中國城市建設最新、最綠、最優(yōu)的發(fā)展理念。
武漢園博會選址在漢口北部的張公堤,主展園區(qū)位于原金口垃圾場。3年前,這里依次是金口垃圾場、張公堤、三環(huán)線、棚戶區(qū),滿是垃圾、渣土、魚塘和沼澤,是武漢生態(tài)最為薄弱、惡劣的城郊結合部之一。把園博會的展區(qū)建在修復后的垃圾場上,這是本屆園博會有別于其他屆園博會的最大特點和亮點。
垃圾圍城,是中國城市被困擾多年并且仍然被困擾的城市病。金口垃圾場由于存在歷史長、對周圍居民的困擾程度大,是武漢知名的城市疾點。而今,通過好氧技術降解,垃圾場上堆荊山,荊山地下藏設施,處理垃圾漏液和沼氣。垃圾沼氣輸送到園內景觀點供使用。
金口垃圾場修復為園博展區(qū),是武漢為中國城市病治理的創(chuàng)新探索。有專家說,選址生態(tài)最糟糕的地方,來做生態(tài)水準最高的國際園博會,道理全在兩個字:示范。
這里就是金口垃圾場原址所在地
不僅僅是垃圾場的重生,3000畝的園博區(qū),也成為武漢有史以來最大環(huán)保試驗場。在這里,處處可見高密度嘗試低碳節(jié)能、生態(tài)修復與保護的新技術、新工藝。
可調節(jié)的建筑表皮,可調節(jié)采光的屋頂天窗,可調節(jié)空氣流動的導風屋面,地源熱泵,智能噴灌,大面積透水磚……
廢物利用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xiàn)。原本一馬平川的地勢建造為起伏的山勢,山體填充的就是城市建筑垃圾,廢棄的水泥塊在這里重新改造為雕塑景觀,廢舊鋼管搭建休息廊,廢舊輪胎成為花木容器……
廢棄輪胎作為休息區(qū)裝飾
用廢舊鋼鐵搭建的休息廊
筆者了解到,綠色生態(tài)理念辦園使這次園博會預算大大降低。這屆武漢園博會面積比此前北京、青島園博會面積大一倍,但投入卻少一倍。
城市文化 園林映襯
武漢園博會有82個城市園、10個國家園。筆者匆匆走馬,感慨園林成為城市文化優(yōu)雅載體。
廣州園,青磚白墻院落,潺潺流水,曲徑通幽,嶺南風味濃厚。
廣州園里嶺南風
岳陽園,岳陽樓剪影里,透出墻內重重花草綠植。
太原園,晉商大院掛滿紅燈籠。
天津園,廢棄鋼管搭起飄舞的海浪。
上海園,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室內綠化,上海展園在高低起伏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動感花園,體現(xiàn)綠植關照生活的新理念。
……
上海園中的雨水花園
最重頭的湖北館,入口處是山石堆起的曲徑,寓意楚文化的“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進入后是開闊的一片湖區(qū),提示著湖北作為千湖之省的特點。園區(qū)內的樓閣用鋼搭建,此是為紀念督鄂創(chuàng)辦漢陽鋼鐵廠的張之洞。還有首次全面梳理、集中展示長江流域文明的長江文明館、按照老漢口建筑風格建造的漢口里……武漢園博園里,園林如此文化。
從湖北園看出去是開闊的楚水,對面是長江文明館
111年前,督鄂五年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口后湖劃出一條張公堤的基本輪廓,武漢園博園選址張公堤由此“卷入”近代中國城市進程。在經歷做城防、被污染后,又以新的姿態(tài)重現(xiàn)鶯飛草長。武漢園博會,以生態(tài)回歸的決心在百年張公堤上繪制全新城市樣本。
關于作者:周荔華,中國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