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置加入亞投行(AIIB)截止日期為3月30號,西方國家紛紛在最后期限之前加入亞投行,而美國公開拒絕加入亞投行被視作決策失誤。
美國曾抵制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體制的改革,而這些改革本可以阻止新興經濟體新的銀行機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配額的溫和改革早已獲得了該機構的其他成員批準,卻一直在美國國會這一關止步不前且已逾五年,令中國和其他國家感到憤怒。
而除開此事件之外,還有一件知者甚少的事情,那就是在幾年前,美國和日本曾駁回了一項由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提議的在亞洲發(fā)展銀行(ADB)”特殊增資“提案。這項提議會允許這些國家把過剩資本導入亞洲發(fā)展銀行以及增加投票股權,而這亦會讓西方國家受惠。從美國角度出發(fā),這項提議也會比讓中國成立新的銀行機構更為可取。
美國在揣測盟友意圖方面也相當失敗。美國自以為能夠說服澳大利亞、韓國和其歐洲盟友不加入亞投行,然而英國在3月12日打亂計劃,決定加入亞投行。很明顯,對于幾乎所有國家而言,親和的中國更具優(yōu)勢。
然而,美國方面卻依舊未曾停止錯誤決策。在三月最后的兩周半里,蜂涌加入亞投行的歐洲國家在對付中國這樣一個老練對手時暴露出了短視以及缺乏協(xié)調的問題。
假如歐洲國家對加入亞投行一事達成戰(zhàn)略一致,它們在2014年就應在銀行治理和治理結構這一系列問題上規(guī)劃好了共同的定位,確保亞投行的完整性。歐洲國家也能為加入亞投行提出前提條件,形成堅定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逐個簽約11個小時里,它們打出了王牌,徹底地瓦解了自己談判立場。
日本也沒能毫發(fā)無傷。很明顯,隨著眾多西方國家投入亞投行懷抱,日本在考慮其選擇權后聲明將繼續(xù)為美國馬首是瞻。但將對美國的忠心于凌駕對亞洲基礎設施的融資之上,這使日本很難與鄰國的關系維護好。
在日本國內,財務省和外務省都遭到重要政黨指責,未能就西方國家可能會加入亞投行一事給出警示?,F(xiàn)在,盡管日本讓美國保住了顏面,卻也很可能會倒戈加入亞投行。
由于這一系列失誤,中國的勝利已成定局,不過,這句話卻只對了一半。不可否認,中國主導的多邊銀行機構比其預想中的規(guī)模更大,更積極,但在最后一刻的爭相涌入恐怕也讓中國政府吃了一驚。這超出了中國的預料。
中國計劃組建一個類似亞洲銀行的機構,能很容易地受中國統(tǒng)領。在三月初,共有27名意向成員國,而到了三月末,達到了57個意向成員國,并且還有很多國家在排隊加入。亞投行現(xiàn)包括了所有南亞及東南亞國家,中亞和東亞以及高加索地區(qū)的大部分國家和眾多的西歐國家,澳大利亞、巴西、新西蘭、俄羅斯、南非和一些中東幾個國家,包括伊朗及其對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
這些不同的成員將會給銀行帶來政治和經濟壓力,這些是中國未曾預料到要處理的。為了容納這些成員,有傳聞稱銀行可能會設有十名副行長。這和一開始的精細組織的定位相去甚遠。
那么從這次亞投行經歷中得出的經驗教訓是什么呢?盡管關于中西方應如何處理好關系方面的文章、書籍和報道已是汗牛充棟,但雙方在這件事中要學習的地方仍有很多。認真總結一下近來的失誤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關于作者:
羅伯特·魏圖(Robert Wihtol),前亞洲開發(fā)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
譯者:尹丹丹